今年以来,在区委、区政府坚强领导下,全区紧扣高质量发展目标,以“最强执行力”的要求,着力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上半年全区经济运行延续总体平稳的发展态势,但受宏观经济不平衡、不稳定性增加的影响,部分指标下行压力较大。
一、运行特点
上半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实现79.89亿元,增长8.4%,增速位居中心城区第三。地区生产总值增速连续7个季度累计增幅保持在7-9%区间运行,其中有6个季度实现了7.5%以上的增长,经济运行处于合理区间,平稳运行特征较为明显。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实现1.29亿元,增长2.9%;第二产业增加值实现39.72亿元,增长8.2%;第三产业增加值实现38.88亿元,增长8.9%。
1、规模工业平稳增长。上半年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8.2%,增速位居中心城区第三。1-6月,全区规模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57.6亿元,增长14.1%,其中:衡钢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50.2亿元,增长13.5%。
2、投资结构持续优化。上半年全区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9.3亿元,增长11.7%,增速位居中心城区第三。其中城镇及非农户投资完成41.6亿元,增长42.7%;房地产开发投资17.7亿元,下降26.1%。在城镇投资中,5000万以上项目投资7.6亿元,增长11.2%,5000万以下项目投资34亿元,增长52.4%。从项目进展情况来看,城镇固定资产投资项目139个,目前在报5000万以上项目8个,全年计划总投资14.6亿元,5000万以下项目131个,全年计划总投资42.2亿元。房地产投资项目19个,预计全年投资36.5亿元。
3、消费市场总体降温。上半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4.31亿元,增长10.1%,增速位居中心城区第二。其中:批发业实现6.1亿元,下降4.1%;零售业实现45.5亿元,增长14.4%;住宿业实现7.3亿元,下降2%;餐饮业实现5.5亿元,增长10.1%。
4、规上服务业来势较好。上半年规上服务业增长12.7%。1-6月,全区47家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5.32亿元,增长12.7%;实现营业利润0.69亿元,增长283.3%;应付职工薪酬1.64亿元,增长10.1%;应交增值税0.06亿元,增长20%;期末用工人数5615人,增长8.2%。
5、居民收入稳步提高。上半年全体居民可支配收入18889元,增长8.8%,增速位居中心城区第一。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稳中有增,克服了以往二季度从业人员岗位流动造成收入回落现象,增速为8.8%,较去年同期增长0.5个百分点。物价水平相对平稳,上半年全区物价水平保持温和上涨态势,居民消费价格上涨1.5%,涨幅低于去年同期0.2个百分点。
二、主要问题
1、工业稳增压力较大。一是规模工业产值增速大幅回落。去年全区规模工业连续多月产值增速在30%上方运行。而从今年3月出现回落以来,已连续多月产值增速较之前放缓十个百分点以上,6月份当月尤为突出,产值增速为-9.7%。二是重点企业近两年来的高速增长已不可持续。我区规模工业重点企业衡钢,2017年实现产值64.23亿元,增长33.1%,2018年实现产值94.97亿元,增长47.9%。但到2019年4月出现增长拐点,二季度4、5、6三个月,衡钢当月产值分别为3.1%、18.9%和-11.9%,生产下行对全区规模工业影响过大。三是产值折算成增加值指标后的情况更为严峻。根据上级已下发的6月份增加值系数及工业价格指数,通过国家联网直报平台增加值测算,1-6月,规模工业累计平台测算增加值为8.96亿元,下降12.3%。6月份当月平台测算增加值为1.36亿元,下降28%。
2、投资项目面临困境。一是在报项目投资额偏少。就现在正在上报的5000万以下131个项目测算,6月份已基本上报完毕,5000万以上8个项目,共计总投资116.9亿元,目前基本报完4个,投资额也不大,也仅仅只剩余1个雨母鹭飞项目92亿,项目目前也没跟上进度,根本无法达到预期目标。二是项目入库进度明显偏慢。目前在报5000万以上8个项目为上年结转7个,本年只新增1个项目。由于投资改革,5000万以上项目进库审批流程繁琐,需要先进单位再报项目,然后由企业直报,国家评估也是以5000万以上项目作为依据,5000万以下项目流程不变,预计全区下半年基本无项目可报。
3、社会消费陷入低迷。一是限上企业发展后劲不足。全区限额以上批零住餐企业总体规模偏小,企业成长缓慢,对消费市场的支撑作用不强,后续增长压力较大。二是2018年多家企业注销或是停业,导致全口径基数的零售业销售额增速偏低。三是商业增值税影响较大。今年社零的评估办法有所改变,商业增值税增速一项的比分提高到20分,而我区上半年商业增值税增速为-3.55%,得分均为0分,拉低了我区社零指标在全市的排名。
4、服务行业结构分化。一是新型服务业发展不足,行业结构层次较低。全区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主要集中在卫生、教育、和商务服务业等少数几个行业。劳动密集型、技术含量较低的传统型消费服务业占主导地位;高附加值、技术知识密集型为主的专业技术服务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娱乐业等现代服务业企业个数不多,仅6家占比13%,发展相对滞后,行业发展的不均衡使得抵御政策变动因素、经济下行压力的风险能力较弱。二是地区发展不合理,过于依赖龙头企业。全区47家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分布在6个镇街,其中企业数最多的联合街道有16家,最少的雨母山镇只有1家,不均匀的分布使得地区间服务业发展存在较大差距。1-6月,全区规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超过千万的仅12家,实现的营业收入占全区的比重达到72%,高于剩下35家企业实现的营业收入总和,企业发展极不均衡,全区服务业过于依赖龙头企业。
5、“四上”企业新增偏少。上半年“四上”企业成功申报房地产和投资项目各一家,还有两家正在走审批程序,新增数量仍然偏少。一是企业入库动力不足。一些较大规模个体户害怕转型升级成企业后,税费负担增加,影响企业利润,即使营业收入已达到申报标准,也不愿转型为企业进行申报。二是部门配合不够紧。目前部门协作机制体制还未建立完善,使我们在无证转有证、个转企、产业转法人及小升规的“三转一升”方面部门信息未得到充分利用,从而致使“四上”单位潜力未充分挖掘。
三、对策建议
1、添动能,加快工业提质转型。一是加强对重点企业的扶持,实施项目带动。寻求战略合作伙伴,引进大型项目,引进强势资本,嫁接改造传统产业,想方设法让衡钢做大做强,实现可持续发展。二是加强衔接及时掌握支撑指标的变化。目前,工业用电量和工业增值税是省统计局核算衡阳市规模工业增加值的重要指标。市统计局在大数上把规模工业产值、工业用电量、工业增值税作为各县市区规模工业增加值核算的主要依据,3个指标对增加值的测算呈木桶效应,建议及时加强与上级行业主管部门的衔接和对规模工业产值、工业用电量、工业增值税增长的一致性的评估。三是认真做好新增企业培育申报工作,培育新的增量。培育新的工业增长点,助推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化。抢抓机遇,及时调整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培育高端品牌,提升工业品质,优化产业结构,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化、规模化。
2、抓重点,增强投资发展后劲。一是引导房地产投资合理增长。上半年,全区商品房销售面积、房地产开发投资双双出现负增长,与去年同期比相差甚远,房地产行业对整个国民经济起着基础性的作用,且有自身的发展规律,应当结合全区城镇化进程、经济发展阶段、市场供需变化等开展深入研究,对房地产投资进行适度引导。二是狠抓项目入库。按照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制度“先入库、后报数”的原则,抓好项目审批入库是关键。2019年固定资产投资按区定目标14%计算,需完成149.5亿元,支持149.5亿元投资额的项目个数需达到380个。其中,5000万以上项目至少需要30个,5000万以下项目需要350个,才能完成今年预期目标,建议按照“开工项目抓进度、在建项目抓竣工、竣工项目抓投产”思路,做好项目衔接协调工作,加大对项目的督促、跟踪、检查力度,推动项目早上马、早投产、早见效。
3、聚热点,积极提振社会消费。一是推动现有企业发展新零售业态。引导传统商贸企业全面融入“互联网+”新时代,推动经营业态创新,积极调整经营策略,丰富业态内涵,鼓励实体商业与娱乐等相关产业的跨界融合,为消费者提供多元化、个性化、共享型的流通模式,提升竞争力。二是着力改善消费环境。加快落实减税降费等促进消费、提高消费意愿的举措,健全消费宣传推介和信息引导机制,围绕信息、旅游、文化、体育、健康等新兴消费热点,提升服务品质、增加有效供给,充分利用生态文化旅游节、汽车博览会等节会及重大节庆促销活动,扩大消费份额。
4、夯基础,大力推进新增“四上”。一是有的放矢,加强入库服务。坚持以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为抓手,以企业“量”的新增带动“四上”企业“申报量”的新增。努力扩大现有中小企业经营规模,以企业实力的“升级”突破企业存量中难“达标”的瓶颈。积极鼓励和引导在本地生产经营但不在本地统计和纳税的产业活动单位,使其变更或重新设立为独立核算法人企业,以“产转法”的形式拓展“四上”企业有效存量,不断优化行业结构。二是充分利用四经普成果。利用此次经普登记成果,把全区非“四上”企业中达到规模或接近规模、发展前景好的企业纳入重点监控对象,重点跟踪,一旦达到规模,及时组织在月度或年度进行申报,确保应统尽统,准确反映全区经济发展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