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区上下积极应对错综复杂的宏观形势和不断加大的下行压力,坚持难中求稳、稳中求进、进中调优,各项总体指标、质量指标、动力指标全面回暖向好,高质量发展取得新的进展。
一、经济运行基本情况
2020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56.83亿元,增长3.9%,增速比三季度提高1个百分点,排名城区第二。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3.25亿元,增长3.6%;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91.61亿元,增长5.4%;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61.97亿元,增长3.0%;三次产业结构比为1.3:35.6:63.1。全年新增42家“四上”企业,比去年同期增加16家,增长61.5%。
(一)农业生产总体稳定,工业经济加快回升
2020年,全区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增长3.8%,增速比三季度加快1.3个百分点,实现总产值59713万元,排名四城区第一。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5.2%,排名城区第二,比一季度、上半年、三季度分别提升5.4、2.5、4.1个百分点。从效益指标来看,全年新增6家规上工业,企业个数增长12%;规上工业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由三季度的83.55亿元增加到113.8亿元,降幅收窄1.8个百分点;营业外收入由三季度的0.12亿元增加到0.28亿元,增幅扩大46.9个百分点;工业企业正积极转型多方位提高经济效益。
(二)固定投资稳定增长,重点领域增势良好
2020年,全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45.96亿元,增长9.6%,排名城区第二。其中城镇5000万元以上项目快速增长270.4%,完成投资额73.97亿元;房地产开发增长12.4%,完成投资额45.57亿元。分产业来看,第一产业投资4.66亿元,增长12.1%;第二产业投资31.26亿元,增长3.6%;第三产业投资110.03亿元,增长11.3%;三次产业投资均实现平稳正增长。
(三)市场消费持续恢复,零售降幅不断收窄
2020年,全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4.07亿元,下降2.6%,降幅较三季度收窄1.8个百分点,排名城区第一。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分,城镇消费品零售额159.22亿元,下降2.7%,降幅收窄1.9个百分点;乡村消费品零售额24.85亿元,下降2.2%,降幅收窄1.3个百分点;按行业分,批发业、零售业、住宿业、餐饮业零售额分别下降0.3%、1.7%、13.4%、7.4%,降幅分别收窄1.8、1.8、4.2、1.1个百分点,各行业均呈现慢慢回暖的态势。
(四)居民收入持续增长,社会民生有效保障
2020年,全市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1.4%,涨幅较三季度回落0.6个百分点。从居民收入来看:全区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1073元,增长6.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1151元,增长6.0%;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385元,增长7.3%;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均比三季度提升0.6个百分点;从财政支出来看,一般公共服务、公共安全、教育、科学技术、社会保障和就业分别增长24.1%、30.5%、4.7%、193.2%、1.6%,民生保障不断提高。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2020年全区经济发展的目标任务完成较好,但稳增长依然面临较多困难和挑战,体制性、周期性、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
(一)工业回升难度不小。一是部分行业形势不佳。全区规模工业占比较大的钢材加工业、农副食品加工业、建材制造业,分别下降3.3% 、5.9%、1.1%;二是中小型企业存在下降。全区14家钢管园区中小型工业企业实现总产值97.1亿元,占比下降9.5个百分点;三是工业税收不够理想。受疫情及企业税收减缓、延缴政策影响,全区工业实缴增值税3.32亿元,下降20.6%。
(二)投资增长后劲乏力。一是中小项目投资不足。1-12月,全区5000万以下项目116个,与去年同期相比减少 153个,完成投资额下降63.6%;二是民间投资积极性不高。国内外经济形势复杂多变,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客观存在,本年新开工项目个数(不含房地产)92个,下降66.5%,多数民间投资者对后市仍持观望态度,投资的积极性不高。
(三)消费市场热度不足。今年来,全区举办一系列促消费活动虽然有力弥补了一部分疫情带来的损失,但受消费心理、家庭收入等各方面因素制约,居民的社会消费意愿和消费动力仍显不足。全年12个月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都未实现转正;全区91家限额以上贸易企业中,销售额下降的企业占40%;全区批、零、住、餐四大消费行业营业额仍为负增长,分别下降0.3%、1.7%、13.4%、7.4%。
三、下一步工作建议
下阶段,建议按照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要求,着力畅通经济循环,筑牢民生保障基础,为明年开好局打下坚实基础。
一是完善保障增消费。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消费是基础,要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花大力气着手解决医疗、教育、养老、社保等方面的民生难题,让居民愿消费、敢消费,全面激发消费市场活力;同时要推动线上消费本土化,密切关注疫情对市场供求的影响,抢抓线上经济发展新机遇,以区块链经济、互联网经济、电商经济、直播经济等新消费业态的快速发展释放“双循环”的内需潜力,最大限度减税减费减租,降低商贸企业经营成本,为线上线下消费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二是挖掘潜力扩招引。继续抓住后疫情时代的发展机遇,解放思想,积极承接国省政策、项目和资金。抓招商,引进一批好项目、大项目;抓落地,快速开工一批项目;抓建设,尽快建成一批项目;抓投产,争取达产一批项目。多措并举全流程发力,推动全区经济和社会加快复苏、对冲影响。
三是聚焦重点促新增。“有种子即有新力”,进一步加强“准四上”企业库建设,密切关注企业动态,加大对重点企业产能恢复、订单变化、用工用能等环节监测,积极落实援企惠企措施,帮助企业解决资金、用工等要素保障难题,做好入库基础;着力打好政策组合拳,细化培育新增“四上”企业奖补措施,在财政、税收、融资、技术、人才等方面给予重点倾斜和扶持,打消企业入库顾虑,推动企业积极入库,进一步厚植竞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