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载惊涛拍岸,九万里风鹏正举。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之年,全区上下按照“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要求,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各项决策部署,全力打好高质量发展组合拳,积极应对不利因素影响,培育新动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喜,喜中有变”。
一、基本情况
2019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8.3%,高于全市0.2个百分点。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1%,第二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3%,第三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5%。
(一)经济运行上,“稳”的格局持续巩固
一是农业生产基本稳定。2019年,全区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73亿元,同比增长3.3%,蔬菜播种面积0.89千公顷,蔬菜产量3.19万吨,分别增长2.9%和3.1%;二是规模工业收官翘楚。全区规模工业生产虽形有波动,但走势较好,全年同比增长9.2%,高出全市平均水平0.2个百分点,排名城区第二;三是服务业活力焕发。全区其他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0.3%,高于第三产业增速1.8个百分点。其中,营利性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0.2%,非营利性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0.4%,同比提升2.4个百分点;四是消费市场稳步攀升,全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9.55亿元,增长10.4%,排名全市第二。
(二)结构调整上,“优”的比重持续提升
一是产业结构不断优化。2019年,全区第三产业占比继续提高,三次产业结构优化为1.4:33.0:65.6,其中第三产业高于GDP增速0.2个百分点,占GDP比重为65.6%,继续领跑三次产业;二是消费升级步伐加快。发展型、改善型、康乐型消费增长较快,限额以上法人单位商品零售额中,汽车类、文化办公用品类、金银珠宝类、化妆品类商品分别增长17.5%、21.6%、143.3%、37.7%,均快于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平均增幅;三是投资结构不断优化。全区产业投资增速63.4%,排名全市第一,代表先进技术的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实现 8.9亿,增速高达314.5%,同比提升385.7个百分点;工业技改投资增长36.1%,同比提升31.8个百分点。
(三)发展动能上,“新”的力量持续壮大
一是创新力量不断积蓄。2019年,全区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2家,超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完成93.2亿元,占GDP比重为36.8%,高出市定的目标4.2个百分点;R&D研发经费投入达7.66亿,研发投入强度为2.1超过城区平均水平。二是“四上”企业进中育新。全区共新增“四上”企业26家,同比增长4%,其中:批发零售业5家、住宿餐饮业6家、服务业8家、房地产开发业5家、工业2家;三是对外贸易积极推进。全区完成进出口总额30847万美元,其中出口30843万美元,同比增长81.8%,;实际利用外资6504万美元,同比增长11.5%;四是文化旅游产业蓬勃发展。全年旅游总人数与旅游总收入均实现5%以上的增长,旅游+党建、+研学、+运动成为旅游新亮点。
(四)质量效益上,“好”的特征持续彰显
一是财政收入量增质升。2019年,全区实现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86亿元,同比增长7.1%;二是去杠杆、降成本推进有力。全区规模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7.69亿元,同比增长21.2%,企业负债持续下降,规模工业企业负债合计105.38亿元,同比下降10.2%;三是居民收入同步增长。全区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8748元,同比增长9.0%,高于GDP增速0.7个百分点。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8822元,同比增长8.8%;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726元,同比增长9.1%。
二、存在的问题
2019年,在经济运行环境错综复杂的背景下,全区经济实现8.3%的增长实属不易,我们要清醒地看到,经济下行压力仍然较大,房地产增长趋缓,服务业支撑有所减弱等这些问题需重点关注。
(一)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目前,经济发展正由高速增长迈向高质量增长,从全国、全省、全市近四年GDP走势看增速呈现逐年下行的态势:全国由2015年的7.0%下降至2019年的6.1%,全省由2015年的8.5%下降至2019年的7.6%,全市由2015年的8.7%下降至2019年的8.1%,全区由2015年的9.3%下降至2019年的8.3%,经济下行压力仍然较大。
(二)房地产业热度下降。一是项目建设进度趋缓。2019年,全区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40.55亿元,同比下降31.2%,其中:商品房施工面积为349.7万平方米,同比增长0.5%,商品房竣工面积8.7万平方米,同比下降73.9%;二是开发企业成本上升。由于人员工资不断提高,钢材、水泥、玻璃等建材价格持续上涨,以及现代化建造技术推广对住宅品质在工艺技术上的高要求,建造成本比以前大幅增加。
(三)现代服务业发展缺乏支撑。一是规上服务业企业辐射力弱。全区现有的大部分规上企业规模不大,带动能力较弱,对衡阳雁能电力勘测设计咨询有限公司、衡阳衡钢鸿华物流有限公司等重点企业依然过分依赖,与其他兄弟城区比较,全区规上服务业数量和质量都存在一定的差距;二是生产性服务业需求不足。全区制造业中材料粗加工比重大,产业配套不紧密,导致制造业对外服务外包等生产性服务业需求不足,统一核算改革后,服务业将细分为包括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在内的9个小门类,目前全区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两个门类规上企业个数很少,服务业分化严重将影响地区生产总值增速。
三、下一步工作建议
当前,国内外环境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这对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将产生长远的影响。展望2020年,建议立足蒸湘实际,夯实产业发展基础,扩大有效需求,注重技术与人才,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一)以扩大需求为抓手。一是增强投资后劲。坚持产业链招商,招大引强,进一步加大政府投资项目执行力度,增加有效投资,培育引领型、效益型投资新增长点,扭转当前工业投资、制造业投资负增长的局面;二是激活消费市场。积极引进知名零售品牌落户蒸湘,加强物流、电子商务、连锁经营等方面的支持,充分利用新技术,打造集商、住、餐、娱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商业综合体,提高消费体验,举办车展、房展,促进大宗消费,举办旅游节,吸引游客打响蒸湘品牌;三是加快对外开放。充分利用海关这一平台优势,积极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和“一带一路”,推动“蒸湘特色出境”取得实效。
(二)以提升质量为核心。一是突出创新引领。继续加大在政策上、财政上对创新工作的支持,加强人才引进,推进平台建设,对重点项目进行重点突破,提高高新企业家数、全社会研发经费占比、有效专利申请量,加速经济转型升级;二是重视协调均衡。无论是高质量发展还是今后统计改革的方向都要求我们更注重指标协调增长,比如电力、税收、交通运输等指标与主要经济指标的匹配,各行业之间的协调发展;三是坚持成果共享。落实惠民政策,提高居民收入,做好住房、就业保障,打好脱贫攻坚战,切实将改革和发展的成果惠及民众。
(三)以夯实基础为手段。一是抓监测预警。要紧盯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及时发现苗头性问题,研究制定针对性强、有实效的政策措施,对冲经济下行压力,同时加强部门协调配合,严格落实工作措施,确保圆满完成各项目标任务;二是抓两项普查。四经普已进入数据开发阶段,要充分挖掘数据价值,做好各项应用;2020年将开展全国第七次人口普查,这是全面放开“二孩政策”以后的第一次人口普查,时间紧任务重,要严格按照国家统计局的统一安排部署,谋划好全区十年一次的人口普查前期筹备工作,抓实抓好各个环节;三是抓改革落实。2020年,GDP核算将正式采用新模式,基础指标由现行的24个增加到40个左右,新增指标多涉及服务业和劳资方面,相关部门要进一步强化责任意识,做好谋划做实数据,将统一核算改革落到实处,客观准确反映经济变化,服务全区高质量发展大局。